日本对虾养殖技术发表时间:2020-02-19 14:09 日本对虾,学名为日本囊对虾 Marsupenaeus japonicus,俗称花虾、车虾。动物分类系 统属于:节肢动物门、甲壳纲、十足目、对虾科、囊对虾属。因其甲壳花纹艳丽,故又称斑 节虾、竹节虾,分布甚广,从红海、非洲的东部到朝鲜、日本一带沿海都有分布,我国长江 以南沿海均有大量分布。其肉质鲜嫩,营养丰富,适合盐度较高地区养殖,耐低温、耐干能 力强,适合鲜活虾出售,售价较高, 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养殖对象。我国台湾省 1970 年开始日本囊对虾养殖试验,我国大陆沿海地区养殖日本囊对虾起步较晚,于 1988 年 起在浙江、福建和广东等省陆续开始养殖,现从海南到大连沿海均有养殖,规模日益扩大, 它比凡纳滨对虾和斑节对虾养殖难度大,生长速度较慢,不耐高温,在南海区主要是秋季养 殖,但近年来由于病毒病的暴发增加日本对虾养殖难度。南方高位池养殖日本对虾试验的结 果并不理想,需要进一步研究。 本文着重介绍笔者近年来对日本对虾养殖技术的新探索,供广大日本对虾养殖户参考。 1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.1 池塘清整 (1)放养虾的池塘,每造收完虾后,把塘水排干,让太阳晒至塘底龟裂,彻底清除池底 淤泥和有机物、塘壁藤壶等。 (2)放养前一个月,每 667m2 用生石灰 70~100kg,将其均匀分布于塘底,有淤泥的地方 可多放一些,并用拖拉机进行翻耕,暴晒。 (3)进水至 20~30cm。采用氯制剂进行池底消毒,有效氯浓度为 30g/m3 ,全池泼洒清塘 药物杀灭鱼、虾、蟹卵、细菌、病毒等。 1.2 养殖用水准备 养殖用水均为沙滤井过滤海水,放苗前 15 天加水 80cm-100cm 左右,接着用有效氯浓 度为 5—10 g/m3 氯制剂对水体消毒。2 天后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施肥,培育基础饵料,肥水可 以按每 667m2 用肥水育藻剂 400g 和白云石粉 15kg。以后每 3-5 天视池水水色和浮游生物量 进行追肥,保证有丰富的基础饵料生物。基础饵料生物培养是否得当,直接影响到放养虾苗 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。虾池水色以黄绿色为最佳。 2 虾苗放养 2. 1 放苗时水质要求 (1) 水位 100cm 左右,水色呈黄绿色,透明度 30cm-40cm,肥而嫩爽,池水中基础饵料 生物较丰富。 (2) 水温:最适 24℃-28℃。 (3) PH 值:虾池 PH 值最适在 8.0-8.6 之间,不应低于 7.6,与育苗池 PH 相差不超过 0.5。 (4) 盐度: 虾池盐度控制在 25-35‰之间,不低于 18‰,与育苗池盐度相差不超过 5‰。 2 . 2虾苗选择及放养注意事项 (1)要求虾苗个体肥壮,规格整齐,体表清洁,无寄生物在虾体上,全长在 1 厘米以上, 游动活泼。进行病毒和弧菌检测,不得携带 WSSV 、TSV 、IHHNV 和IMNV 等几种特 定的病原和弧菌。 (2)放养密度通常为 3~5 万尾/亩。池底整修较好的高位池放苗密度应为 7 万/亩左右。 (3)应在虾池上风口放苗。 (4) 放苗时尽量避免将池水搅浑。 (5)设定测验成活率网箱,7 天后测网箱成活率,精确计算成活率。 3 养殖管理 3 . 1 水质调控 养虾首先要懂得养水,这是养虾成功的基本功底。保持良好的养殖用水条件能刺激日 本对虾的旺盛食欲,降低饵料系数,提高生长速度,水质的管理主要手段是定期对养殖池水 和底质的各项理化因子、生物因子进行监测,变化较快的指标每日监测。 3.1.1 水质基本要求 pH 可作为池水好坏的指标,养殖中后期宜为 8.0~8.8, 日波动小于 0.5;溶解氧 含量应不低于 4mg/L; 虾池盐度控制在 25-35‰之间,低于 18‰,高于 45‰虾体均会出现不 良反应。总碱度 100 mg/L 以上,亚硝酸盐含量低于 0.02mg/L;氨态氮含量低于 0.3mg/L。 3.1.2 关注水色变化,适时加换新水 水色是池水中浮游生物的质和量的综合反映。养殖日本对虾的池塘,理想的水色应 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茶褐色。日本对虾养殖过程中,最忌水色突变和丝状藻过 度繁殖。养殖中后期,池水应处于高水位,隔天加水 5cm~10cm,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 30cm~ 40cm,养殖后期,可每天适量补水,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5cm~45cm。但如有下列情况, 需 要换水或采取其它措施:①pH 日波动幅度大于 0.5,pH<7 或 pH>9;②池水透明度大于 50cm 或过于浑浊而小于 20cm;③池水颜色显著变暗,无机悬浮物的数量增加 ;④池塘水面出现稳 定的泡沫,有机物多而耗氧量增加 ;⑤虾体浮头,池塘底质发黑。 3.1.3 使用有益微生物,改善池塘底质环境, 日本对虾有潜沙习性,底质的好坏直接决定养殖的成败,对于底质的处理就显得至关 重要。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养虾,是对虾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,它在改良底质中起重要作用。 有益细菌进入虾池后,迅速繁殖成为优势菌种。发挥其氧化,氮化、硝化、反硝化、硫化、 固氮等作用。把虾的排泄物、残存饲料、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、硝酸盐、 磷酸盐、硫酸盐等,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,促进单细胞藻类繁殖和生长,为养殖对象提供 氧气。循此往复,构成了一个良性生态循环,使虾池的菌相和藻相达到平衡,营造养殖日本 对虾良好的水质和底质环境。每 7-10 天加 1 次有益微生物制剂, 比如使用诺碧清净水剂、 氧化剂、氨硝净等复合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的改良池底、降低 H2S、氨氮和亚硝酸盐等,每 667m2 用量为 15-20g。 3.1.4 适量补充营养盐类,保持水质稳定 虾池中的营养盐类是虾池生产力的基础,其中氮、磷是制约因子,氮、磷的含量是决 定虾池生产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条件,而碳酸盐的含量则是决定水环境是否平衡的一个重要因 素。要保持虾池水质稳定,需要调节养殖水环境营养盐类的平衡,补充水体中钙、镁、磷的 含量。每 10-15 天全池泼洒 2-3 g/m3 磷酸氢钙 1 次,20 g/m3 白云石粉 1 次,1-2 g/m3 碳酸氢 钠 1 次,以调节水体总碱度达到 100mg/L 以上。若突降暴雨或持续阴天引发 pH 值降低至 7.5 以下,则全池泼洒生石灰每 667 ㎡ 5-7 公斤。 3.1.5 保证充足溶解氧 充足的氧气是水质稳定及虾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。溶氧丰富,各种生物能够存活,水 中的碳酸盐等缓冲体系才能稳定,氧化还原电位高,水体有害还原性物质,如氨、亚硝酸、 硫化氢才能减少,同时虾摄食能力加强,消化率提高,能量代谢利用率也高,并抑制致病细 菌(如常见的气单胞菌)的繁殖。因而创造立体式的增氧模式和不定期地使用液态、固态增 氧剂,保持充足增氧,有利于对虾健康生长。日本对虾池水溶氧量不低于 3mg/L 为了保证在 养殖过程中有足够的溶氧,应根据天气、水质、底质及水化条件,合理的开启增氧机和使用 双氧水、过氧化钙等增氧剂,保持虾池(特别是池底)溶氧充足。 3 . 2 饵料投喂 日本对虾有昼伏夜出的习性,夜间聚光性强,进食快,早期白天肠道粪便排干后潜入 池底砂层中,夜间投料前全部浮出水面。因此, 投饵应在日落后进行,午夜后结束。 3.2.1 饵料选择 日本对虾对饲料要求比较高,一般选择优质配合饲料。优质配合饲料不仅提供充足蛋白 质和氨基酸,保证对虾的正常生长,而且有利于对虾的消化吸收,一般投料后 2-3 小时基本 完成摄食与消化。 3.2.2 投饵频率 早期 10 天投料 2 餐,18:30 投喂丰年虫,0.5kg /10 万尾,凌晨 4:00 投喂泡料(酵母 菌+乳酸菌+红糖,发酵 48 小时后使用)0.5kg /10 万尾。 11 天-17 天投喂 1#料,每日三餐, 1 8 :30 投喂饵料量为 50%,23:00 为 30%,4:00 为 20%。20 日后:改投喂 4 餐,18:30,21:30, 凌晨 1:00,凌晨 4:00,(料量比例 18:30 为 35%、21:30 为 25%、凌晨 1:00 为 25%、凌晨 4:00 3.2.3 投饵技巧 日投饲量要根据天气、水质、对虾的健康和活动情况等灵活掌握。20 天可以通过观察 网测料,一般以检查饵料台不留残饵为原则,掌握在投饲后 1-1.5 小时内吃完为佳,天气闷 热或有雷阵雨时,可少喂或不喂,这样可以降低饲料系数和减轻水体的污染压力。 提高对虾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。在饲料中添加:免疫多糖 3‰,生物酶活性添加剂 2‰,维生素 C 5‰,维生素 E 3‰,连续喂 5 天,每天喂 2 餐;高温季节添加大蒜素 2‰-4‰, 同时每 667 ㎡泼洒维生素 C 300g、葡萄糖 500g。 3. 3 病害防治 由于日本对虾生长缓慢,对虾养殖成败的关键在于对虾病害的防治,必须坚持"预防 为主、综合防治"的原则。由于养殖水体污染、气候变化、苗种质量下降等原因, 日本对虾 病害的种类繁多,常见的有以下几种: (1) 固着类纤毛虫病 症状:固着类纤毛虫病出现在对虾生活的各个时期,附着数量不多时,肉眼看不出症状, 危害也不严重。在宿主蜕皮时就随之蜕掉,但数量很多时,危害就非常严重。附着的部位是 对虾的体表和附肢的甲壳上及成虾的鳃上,甚至眼睛上。在体表大量附生时,肉眼可见有一 层灰黑色绒毛状物。在幼体最常出现在头胸甲的附肢的基部和幼体的尾部,在成虾最常出现 在鳃上和头胸甲的附肢上。患病的成虾或幼体,游动缓慢,摄食能力降低,生长发育停止, 不能蜕皮,就更促进了固着类纤毛虫的附着和增殖,结果会引起宿主的大批死亡。 治疗方法:排水 20-30cm,每立方水体用硫酸锌粉 0.75g-1g 每日一次,病情严重时连 用 2 次,36 小时补添新鲜海水还原水位,4 天后调水、肥水。 (2)白斑综合症 症状:虾浮于水面,游动缓慢,体色微红。病虾体表的甲壳上有稍带粉红色的白斑。白 斑的大小和形状不规则。最容易出现在对虾的头胸甲上,严重者整个头胸甲都变白色,其次 是腹部背面和两侧白斑处的甲壳表面无明显变化,只是失去透明性。 预防方法: 内服:氟苯尼考 3‰、维生素 C5‰、维生素 E5‰、酵母 5‰、红糖 10‰,连 续 5-7 天。 注意事项:严禁排灌水,严禁消毒刺激对虾应激,每日投喂饲料减半。 (3)蓝体 症状:虾体呈蓝色, 甲壳薄,脆且易剥落,肌肉混浊不透明。 治疗方法:外用:氯制剂连续消毒 2-3 次,每日 1 次,夜间消毒较佳。 内服:免疫增强剂(吉恩三号)+ 维生素 E+维生素 C+酵母+红糖,每日 1 餐, 连续 7 天。 (4) 红鳃、黑鳃病 虾的鳃病主要弧菌含量高,水质恶化,氨氮、硫化氢指标超高。 症状:病虾外观鳃区呈一条条黑色花纹。镜检时可看到鳃丝局部弥漫性坏死,轻者呈褐 色,重者变为黑色,坏死的鳃丝边皱缩。 治疗方法:消毒前排掉水位 20%,氯制剂连续消毒 3 次,每日 1 次夜间消毒较佳。消毒 后 2-3 天补水到原水位。进行改良水体池底。 (5) 肌肉坏死病 症状:对虾腹部肌肉变白色,不透明,与周围正常组织有明显的界限,特别是靠近尾部 腹节中的肌肉最常发生。以后坏死的区域迅速扩大到整个腹部。这样的虾一般在 24h 就可死 亡。由于盐度和温度不适引起的肌肉坏死,开始时对虾表现活动激烈,不安地连续游泳,或 企图跳出池塘,过 10~30 分钟后活动迅速减缓,以至静止不动,这时多数虾就出现症状。 治疗方法:外用:首先泼洒葡萄糖 1000 克/亩•米增强对虾抗应激能力,全池泼洒益水宝 (芽孢杆菌)1000 克/亩•米、光合细菌 5000 毫升/亩•米调节水质。 内服:氟苯尼考 3‰、维生素 C 5‰、维生素 E 5‰、酵母 5‰、红糖 10‰,连续 5-7 天。 (6) 肠炎 症状:虾体肠道弯曲,吃料不理想,粪便较细、短, 虾体色发红,尤其是尾扇。 治疗方法:乳酸菌 20 ml/Kg、维生素 E5g/Kg、维生素 C5g/Kg、酵母 5g/Kg、红糖 20g/Kg, 每日 1 餐,连续服用 7 天。 (7)水质环境突变引起的疾病 暴雨后的处理措施 在雨季暴雨后由于淡海水分层,易使养虾池藻类下沉死亡,由此 产一系列问题,如缺氧,pH 值下降,氨氮增高等。水质环境突变,虾体出现大批量脱壳等 现象。 高温期的管理 每逢虾池水温 32℃以上,高温天气,对虾易抽筋,体色发白,常出现 对虾食欲不振,生长缓慢,易出现浮头,患病, 以致出现大量死亡。, 治疗方法:每 667 ㎡维生素 C500g+葡萄糖 1000g,全池泼洒,同时调节水质。内服免 疫增强剂及营养药物。 4 收获 日本对虾耐低温能力较强,在南海沿海冬季可安全过冬, 因此收获时间不严格,主要依 据市场价格、蜕壳情况、底质、水质、生产安排等因素来决定。通常是春节前后上市价格最 高,最为理想。由于日本对虾潜沙厉害,收虾都在夜间进行,使用电拖网或推网进行收捕。 笔者从 2008 年 7 月 20 日开始至 12 月 10 日起,经过 145 天-160 天的养殖,规格为 90-110 条/Kg,平均亩产 427Kg,最高亩产达 475Kg,平均售价 63.7 元/斤,亩利润 38138.66 元。 |